媒體報導

〈한겨레21〉(Hankyoreh 21) (韓國雜誌) 2016.05.11
  〈마을에서 길을 찾는 청년 “계획을 세워라 꿈만 꾸다 끝나지 않도록” 홍콩 위성도시의 먹거리 문제 고민하며 뿌리내린 사회적 기업 지원 조직, ‘굿패밀리팜’ ‘굿랩’ ‘언리미티드 홍콩’〉   原文連結: http://h21.hani.co.kr/arti/society/society_general/41681.html
《經濟日報》新聞特寫 2015.02.05
〈摩通夥社企 助創業「改變社會」「Try It Do It」 出錢出力教營商 非中產專利  基層共享耕種樂〉   撰文: 黃雋灝 報道系列: 社會創新系列   原文連結: http://paper.hket.com/article/537202/摩通夥社企%20助創業「改變社會」
《星島日報》 - 每日雜誌 2015.02.03
〈「以創意自下而上改變社會」創新先驅 建有機地球村〉(節錄)   //連續兩年參加MaD累積學習計劃的岑嘉宏,拿著鋤頭,穿著水靴,在東涌歷史古村——䃟頭村的三千呎農地上開墾。他隨手執起農田一小撮泥土,笑說:「這一片農地近三十年無耕種,泥好靚,養分不錯,好適合種生菜、番茄及皇帝菜。」   街坊齊種菜 社區分享   他創立的「好家庭菜園」獲得MaD資助二萬多元,租用了䃟頭村農地,以社區農圃形式,免費邀請東涌逸東邨街坊一起種菜,再帶回社區分享。岑嘉宏深信,發展保育看似抽象,但可以食物角度切入,城市本身應有自家生產
《頭條日報》港聞 2015.01.08
〈白領辭工 歸園田耕 讓基層也吃到有機菜〉 「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」,農耕下田,是辛酸的代名詞,當新一代紛紛走到城市去當白領時,好家庭菜園創辦人之一岑嘉宏,卻甘願放下十多年的寫字樓生活,全職拿起鋤頭,跪在農田,默默耕耘,目的只為基層能接觸有機蔬菜,期望區內的基層市民,可以透過社企的活動,種得到、吃得到有機菜。           「種番嘢之後,成個生態同生機返晒嚟,大自然嘅感覺返晒嚟!」在貿易行業打滾十多年,岑嘉宏去年初辭去工作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他反思十多年人生,發現自己最愛的,還是耕種。「細個去農莊,大學都會去耕田,
《milk B》(No.26) Feature - We Are What We Eat, Spring 2015
〈Planting at Home〉 Text: Astar / Photo: Jason / Designer: Gory
《蘋果日報》副刊 去邊度 2014.08.29
〈識做一定做樓農〉(節錄) 記者:邵超 攝影: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  //成立已有一年的好家庭菜園,是這次活動的焦點夥伴,他們會走入天水圍及深水埗接觸街坊和學生,進行一連串綠色創意實驗。創辦人之一的岑嘉宏(Kevin)指香港人活在石屎森林,新市鎮規劃單一而冷漠,好應該用綠色來融化,「以往談城市種植,感覺需要很多空間及空餘時間,整件事很中產,又或者對種植的概念仍停留於健康的層面。我們希望更深化當中的意義,想基層社群也分享到城市種植的好處,所以讓本區的學生把收成帶給低下階層,為食物加添意義。」   靚菜消失 毒菜禍港
《新假期》(777期)- Green Life 2014.07.28
〈廢物變種植工具〉 PDF檔案: /sites/default/files/users/user504/20140730_-_tsw_goodfamilyfarm_nofyzmlaci.pdf
《新假期》Go Green - Green Farm (ISSUE 773) 2014.06.30
〈羅勒  香草越夏〉 text: 姚敏惠 / photo: Dick / design: Cheuk
《飲食男女》ISSUE NO.966 - 綠色生活 2014.01.31
【耕作  連結一個社區】 寒冬下,屯門天主教中學,十來個學生滿心歡喜,準備收割親手種的有機菜。 割下來的漂亮收成,並非帶回家獨享,另有更大意義:弄成美味佳餚,跟陌生人分享一份味道和溫暖。 種一園蔬菜 煮一頓家常   走廊盡頭,傳來下課後的嬉鬧聲。天台上,耕作組的同學,卻安靜地檢視作物情況。   白蘿蔔水分充沛,正從泥間冒出頭來;芥菜青綠好看,紅生菜長成扇形,芳華正茂;油麥菜個子太小,還未是時候……   這班同學看來不失專業,其實只屬農耕初哥;去年十月開始,在校內接觸有機耕作,由初時只懂淋水,到後來學曉培苗、施肥、除草等,
《星島日報》- 副刊 生活起義 2013.10.15
〈都市田園  栽種自給自足願景〉(節錄) //化整為零社區分享       長此下去,推而廣之,有可能發展一人一耕嗎?於今年初成立的好家庭菜園,便有類似的實踐理念,三位成員於元朗經營兩塊約五、六百方呎的小農田,這個學期開始走進學校,分別在屯門、天水圍和觀塘,開墾校園農圃,配以循環再用物料,如紅酒箱、卡板,添進社區資源,其中一位負責人Kevin(岑嘉宏)說:「不止教育學生有機耕種的知識,還着重分享,學生的收成,會跟區內基層家庭分享。」每個校園農圃只有二、三百方呎左右,但Kevin提出了化整為零的有趣想法:「如果有十個這樣子的小農田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