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星島日報》- 副刊 生活起義 2013.10.15

〈都市田園  栽種自給自足願景〉(節錄)

//化整為零社區分享

      長此下去,推而廣之,有可能發展一人一耕嗎?於今年初成立的好家庭菜園,便有類似的實踐理念,三位成員於元朗經營兩塊約五、六百方呎的小農田,這個學期開始走進學校,分別在屯門、天水圍和觀塘,開墾校園農圃,配以循環再用物料,如紅酒箱、卡板,添進社區資源,其中一位負責人Kevin(岑嘉宏)說:「不止教育學生有機耕種的知識,還着重分享,學生的收成,會跟區內基層家庭分享。」每個校園農圃只有二、三百方呎左右,但Kevin提出了化整為零的有趣想法:「如果有十個這樣子的小農田,我們合起來便有幾千方呎農田,可以受惠的人,便會愈來愈多。」除了校園農圃,他們還着眼於在城市不同角落,拓展農田空間,最近就跟本地插畫師大泥合作,在他的上環工作室露台,開闢農地種菜。
 
      美國L.A. Green Grounds創辦人Ron Finley,在洛杉磯中南部的公共或閒置空間種菜,英國也有「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」運動,運用火車站、酒吧附近的花槽,甚至墳場種菜,以這些與別不同的社區農場,回饋社區,歡迎路過市民免費自取,Kevin說:「都市種植還有許多可能性。」現代農耕,我們不一定必須經營一個農場,而是以個人出發、從家居開始,重新規劃生活模式,城市就會變得很不一樣。不過,Kevin強調,都市農田始終不能取代傳統農田,這涉及生態環境的滋養和與人的親密性。「都市種植只是讓人重視農耕的重要性,以及了解農業與社區的關係,傳統農田,不能放棄。」即使不能完全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,但既有全職農夫,也有都市農夫,難道不能攜手種出生活自主的園林嗎?/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