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信報》— 人情味濃 2017.10.06

〈城市農夫 以耕種連繫城鄉〉

中國是個以農立國的國家。幾千年來,人們依附土地而生,土地也就成為我們的根。古人安土重遷,孟子又說:「鄉田同井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,疾病相扶持,則百姓親睦。」在現代城市之中,石屎森林不單吞噬了農田,隨之消失的還有這份鄉土情誼。
 
在東涌新市鎮和機場的對岸,原來東涌灣的另一面有一條小農村。兩年多前,綠色社企「好家庭菜園」落戶䃟頭村,創辦人之一的Kevin(岑嘉宏)透過耕種再次將社區和自然連結起來。
 
與耕種夥伴阿起和Rowena成立「好家庭菜園」前,Kevin是個假日農夫,周末下田是都市生活的調劑。雖然有一份做了7年的穩定工作,他卻因為太熟悉、太習慣而毅然離開。打工多年,離職後他想從事自己真正感興趣而又可以推動社區、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,於是將耕種這個人興趣結合社企的運作模式。
 
社區耕耘
 
最初下田的目的很單純,就是希望吃到自己親手種的農作物。慢慢對農田和大自然有更多接觸,Kevin發覺收成其實未必是最終目的。「有當然開心,但過程中與泥土接觸亦會得到很多啟發。面對打風落雨等天氣因素,我體會到很多時候是人和自然合作、協調,我們不能控制一切。搬入䃟頭村前,我一直都住在高樓大廈。搬入村後,我發覺人其實就像在屋裏經過的昆蟲、小動物,不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沒有什麼值得自大的地方。」
 
希望和更多人分享這些體驗的他,沒有獨自在農田默默耕耘,而是將有機耕種推入社區。Kevin回想道:「最初我們的想法比較簡單、直接。很多時有機蔬菜只有高收入階層才接觸到。我們希望有機耕種可以廣泛一點,讓基層朋友都可以認識有機這件事。」成立初期未有自己的農田,他們就由屯門、天水圍學校的耕種計劃開始做起。除了教學生種植有機菜,收割後又會與NGO合作舉辦共煮活動,和街坊分享,將有機耕種及社區、大自然及人連結起來。
 
後來機緣巧合下找到䃟頭村這個基地兼居所,讓Kevin更加確信扎根社區、加強居民與城鄉互動是他接下來的路向。「就算是香港人,東涌這地方也不外乎是機場、Outlet,感覺很陌生。東涌其實亦有另一面。䃟頭村是個有趣的地方,從逸東邨沿東澳古道一路走入村,中途會見到很多自然生態,包括紅樹林。似是遠離了市區,但機場和市鎮其實又近在咫尺。」
 
共享概念
 
食物是最容易連繫大家的媒介。於是Kevin將田地變成社區農圃,街坊透過抽籤可在一幅小田上嘗試耕種3個月到半年,費用全免。農耕生活又延伸出各種田野活動,透過耕種計劃認識的東涌朋友就成為分享烹飪心得、教人做環保手工藝的義工,建立起一個綠色社區網絡。「這裏的餐枱、書架也是出自義工之手,由機場回收卡板改造而成。從菜園衍生的『東涌好味』,同樣希望結合東涌的土地和東涌人的手藝。」他續說。街坊團隊將田裏的收成加工、製成美味食物,同時可賺取一點外快,支援社區與街坊的經濟收入。
 
訪問當天,「東涌好味」的成員兼菜園的街坊農夫陳太就利用菜園當造的蔬菜,炮製了一桌鮮味十足的農家菜。親手栽種的有機紫蘇葉混合黑芝麻、話梅王粉製成飯素,米飯的味道層次頓變豐富。即日收割的秋葵生吃最好,配搭自家木瓜、本地火龍果,再以檸檬汁、魚露、辣椒、香草等調味,帶點泰式風味。最特別的是炒洛神花葉,源自Kevin去年的一趟泰緬邊境之旅。「洛神花葉其實是緬甸人常見的家常菜,因為它本身帶酸,所以當地人叫它做酸菜。」秋天正是香港洛神花的季節,Kevin便和陳太參考緬甸做法,配以自家種的黃薑、大澳蝦膏、本地筍,以及洋葱、京葱、蒜頭,重新演繹這種食材。
 
除了共耕、共煮、共食,居住空間也可共享。上年Kevin隨台灣NGO Glocal Action走入泰緬邊境山區的克倫族部落,再一次深深感受到耕種、食物、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,以及環境改變、外來經濟如何影響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。他分享道:「山區水源不多,所以克倫族種的是旱稻,而非我們常見的水稻。又因大部分農地都用來種稻米,部落餐桌上的肉食反而比蔬菜多。而且部落也可吃到炒公仔麵,因那是最便宜、容易保存的食物。」
 
回到香港,入村兩年多的Kevin其實也希望有更多朋友認識䃟頭村。於是在今個夏天,他就將心中的共住想法附諸實行,展開「好種家」共生體驗計劃。參加者住進本來是菜園成員居所的村屋,在一至兩個星期的農村生活期間參與農務,體驗農夫的日常起居。當中有本來是假日農夫的參加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路向,之後向Kevin表示下年就會辭去工作,投入耕種。又有年輕人因為一部打草機與老村民變成朋友,現在仍保持聯絡。透過農田去連繫社區,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原來可以超乎想像。
 
撰文:陳春燕
 
原文網頁連結:https://goo.gl/yFNN1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