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蘋果日報》副刊 去邊度 2014.08.29

〈識做一定做樓農〉(節錄)

記者:邵超
攝影:劉永發
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 
//成立已有一年的好家庭菜園,是這次活動的焦點夥伴,他們會走入天水圍及深水埗接觸街坊和學生,進行一連串綠色創意實驗。創辦人之一的岑嘉宏(Kevin)指香港人活在石屎森林,新市鎮規劃單一而冷漠,好應該用綠色來融化,「以往談城市種植,感覺需要很多空間及空餘時間,整件事很中產,又或者對種植的概念仍停留於健康的層面。我們希望更深化當中的意義,想基層社群也分享到城市種植的好處,所以讓本區的學生把收成帶給低下階層,為食物加添意義。」
 
靚菜消失 毒菜禍港
民以食為天,城市種植能打動香港人的心,某程度上也因為我們有為食基因。學生透過種植拉近了跟食物的距離,「小時候吃得到的新界靚米靚菜,如元朗絲苗、鶴藪白菜都真真正正在香港存在過。」大家邊種邊聽香港農業故事。菜,不只得超市或大陸才有。在毒菜禍港與種植風潮下,城市種植自然較易推廣,但當潮流一過,豈非又是一盆散沙?Kevin並不認同,「我念小學時,綠田園基金已經在做有機耕作教育,他們是老前輩。」數數手指,1988年成立的綠田園,已經捱過26年,世上其實無難事。Kevin跟兩個拍檔創辦好家庭菜園,以社企模式運作,售賣自家製香草醬、香草茶及種植包,還開班教授將家中廢物,如凍肉膠盒、飲料膠樽、牛奶紙盒等upcycle為種植盆,既省錢又減少堆填區壓力。

MaD項目經理陳慧君(Crystal)表示,此活動最想推動社會創意,「靈光一閃想到好點子是常有的事,我們反而希望大家能考慮事情的最根本,如支持Kevin的新社企,最先考慮的不是商機,而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可持續的理念,形成社會影響,推動他人參與。」可持續的敵人永遠是速食的消費主義,Kevin說:「在家種植最困難是開始第一步,其實犧牲一點時間、空間就能做到。用廚餘做堆肥,未必一定要一桶,其實可以是一個膠樽的尺寸。」Crystal補充:「香港人的想法傾向怕做少少沒成果,但微小的事一旦養成習慣,便能累積越來越大的成效。」天天實踐,今天邊逛農墟邊交流,也算是踏出了一小步。/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