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飲食男女》ISSUE NO.966 - 綠色生活 2014.01.31

【耕作  連結一個社區】

寒冬下,屯門天主教中學,十來個學生滿心歡喜,準備收割親手種的有機菜。

割下來的漂亮收成,並非帶回家獨享,另有更大意義:弄成美味佳餚,跟陌生人分享一份味道和溫暖。

種一園蔬菜 煮一頓家常
 
走廊盡頭,傳來下課後的嬉鬧聲。天台上,耕作組的同學,卻安靜地檢視作物情況。
 
白蘿蔔水分充沛,正從泥間冒出頭來;芥菜青綠好看,紅生菜長成扇形,芳華正茂;油麥菜個子太小,還未是時候……
 
這班同學看來不失專業,其實只屬農耕初哥;去年十月開始,在校內接觸有機耕作,由初時只懂淋水,到後來學曉培苗、施肥、除草等,由農夫岑嘉宏(Kevin)負責指導。

「白蘿蔔要用手拔,頂部留有少許蘿蔔葉莖,有助保存水分,不易乾身。蘿蔔葉也有用,剪下可用來堆肥;紅生菜不能拔,要用剪刀收割,芥菜也是用剪的,先吃外層較老的葉子,裏頭還會繼續生。」 Kevin提醒同學們。
 
本來校園種菜不是新鮮事,但這個耕作計劃就有點不同,種菜只是前期工夫,真正戲肉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宴會——跟附近屋邨的基層共享收成。同學們細心地拍去蘿蔔身上的泥塵,包好一袋袋蔬菜,還有人扛來一包米!他們帶着收成,浩浩蕩蕩踏出校門,出發前往一個社區中心。
 
廿多位叔叔嬸嬸見到鮮採蔬菜,紛紛驚喜地讚道:「真是你們種的?我後生時都無種得咁靚。」同學們聽罷,靦腆地笑。
 
同學仔拿來收成,街坊也準備了一些食物和吃剩的「菜頭菜尾」,正好用來包餃子,麵包皮則成為麵包布甸的餅底!最神奇的是冬姑椗,可用來剁成素肉餅,或者變素肉醬煮意粉一樣可以,聽得同學嘖嘖稱奇。
 
接着,老老幼幼擠進廚房,七手八腳地一起 cook jamming。平日鮮有入廚的女同學,跟嬸嬸學切菜,把紅生菜與水果混成地中海沙律,男同學幫忙洗淨蘿蔔,一起學煮雜菜煲、煮意粉。
 
花了個多小時,一道道菜紛紛上桌,大家馬上圍攏過來,邊吃邊讚味道好。
 
「以前都聽過有機菜沒農藥,菜味夠甜,不過價錢貴,平時怎捨得買來吃。」其中一位街坊周好婆婆邊吃邊說,笑逐顏開。
 
一場廚藝交流,把原本不相識的兩個群組,一下子生起連繫。
 
想出「耕作+分享」這好點子的,是年輕農夫 Kevin。去年,他與兩位習農好友阿喜和 Rowena成立「好家庭菜園」,到天水圍、屯門和觀塘三間中學,教導學生在城市種菜。
 
「這些中學位處較平民化的社區,有機菜對街坊來說相對昂貴,屬高消費產品;如果學生學會種植後,能把成果分享,資源善用,這樣也合乎永續發展的精神。」 Kevin說。

同時間,他也藉此計劃帶同學參觀新界農場,進一步認識土地。「城市種植始終不能取代農地,在學校種菜算是起點,引起學生對香港農業的關注。」
 
如此心意,最後倒沒白費: Kevin發覺學生比想像中上心,有的把在家中吃剩的水果種子拿來試種,亦有男同學為菜圃編了一層繩網,成功杜絕鳥兒偷吃生菜。

一次種菜經驗與收成分享,未必能令年輕人愛上耕作,卻可以令他們對社區、對土地的關懷,一點一點種在心中。